《静夜》
郭沫若
月光淡淡,
笼罩着村外的松林。
白云团团,
漏出了几点疏星。
天河何处?
远远的海雾模糊。
怕会有鲛人在岸,
对月流珠?
【背景介绍】
《静夜》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《星空》。《星空》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。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,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。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,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,他痛恨黑暗的现实,向往光明的未来。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,有的只是“潮退后的一些微波,或甚至是死寂”(郭沫若语)。所以,在《星空》中,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,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、新生和自由的愿望,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、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。这是《星空》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。解读《静夜》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。
【整体感知】
诗的标题是《静夜》,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写静谧的夜景,前后两节小诗虽有写实与想象的区别,却共同写出一个“静”字,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。
【考点预测】
1、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?
答:月光淡淡,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;天上白云团团,星星点点。
2、第二节的开头一词“天河何处”有何作用?
答: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,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中去了。
3、语句赏析:
怕会有鲛人在岸,对月流珠?
提示: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,想象有一位“鲛人”立在岸边,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……“鲛人”是喜极而泣,还是伤心落泪?抑或是无穷的思念?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。